介绍一位颠覆教材的老师给你认识,说不定课堂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林希,江苏省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一级教师,2015~2016年度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在《华夏教师》、《小学教学设计》等杂志发表文章多篇。
文|林 希
编辑|马 钊
图片|堆 糖
教英语以来,我一直在想,我们的学生在地域、经济、学习资源、学习环境方面都有差异,但是应用的却是同一套教材,这样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那么作为老师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教材作用呢?我做了一个很大胆地尝试,根据教学的需要,颠覆教材原有模式,让学生和教材之间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颠覆”文本顺序,凸显课时主题
小学英语教材语篇的文本类型主要为三类:故事、叙事、对话,文本各章节之间逻辑性强。因此,教学通常循着章节顺序开展,即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语篇,了解大致内容,然后逐步深入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细节、运用词句等,最终回归文本,实现有创造性的语言输出。
但译林新版《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Story time)板块的文本由对话和叙事两部分组成,并且两部分间无很强的逻辑性,特别是第一部分的对话和课文主题看似无任何联系。为了更贴合单元主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在执教时大胆尝试,将文本进行倒置。
【案例一】 教学流程
Step 1. 学生了解文本主题“country”。教师呈现正文第二部分。学生通过文本图片初步接触澳大利亚信息,教学代表性城市 Sydney,从而引出 country—Australia。
Step 2. 学生感知澳大利亚的“interesting”。
1. 教师呈现描述考拉、袋鼠特征信息的文字学生阅读,教学澳大利亚代表性动物 Koala 和 Kangaroo。
2. 通过图片,教学澳大利亚代表性体育运动 Australian football。
3. 通过了解澳大利亚代表性动物、运动的与众不同,让学生感知澳洲风土人情的“趣”,揭题 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
Step 3. 学生体验澳大利亚人的热情、好客和民族自豪感。呈现文本截图,学生自主朗读,体会。
Step 4. 教师呈现文本来源,引导学生发现 Liu Tao 是从网络浏览澳大利亚信息,引出正文第一部分,教学Mike, Wang Bing 等人获取澳大利亚信息的途径,从而学习“I'll”的表达。
Step 5. 抛出问题“Why do they want to find out about Australia?”,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背景信息。
Step 6. 播放澳洲旅游宣传片,学生进一步感受澳大利亚的 interesting, amazing, beautiful...。
Step 7. 学生运用所学语言,介绍 Australia。
案例中的教学为本单元第一课时,其教学重点之一是学生能了解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体验该国之趣。但文本背景信息和正文第一部分着重描述课文人物了解澳大利亚的原因及方式,第二部分才涉及澳大利亚的元素。
由此,在设计教学时,我倒置文本,“颠覆”常规经验,自下而上逐一呈现澳大利亚元素。通过文本阅读,让学生整体感受澳大利亚。然后通过设问,让学生寻找课文人物了解澳大利亚的原因及方式途径的细节信息。最后再度回归主题,通过图片、视频等课外资源,让学生更近距离感受澳大利亚的别样风情。
整堂课呈现细节—整体—细节—整体的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同样“颠覆”了学生固有的学习经验,有助于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好奇心,引起并保持他们对于学习的有意注意。
“颠覆”板块序列,增加教学灵活性
伴随着译林《英语》新教材的使用,教师们的目光也逐渐转移至综合板块的教学研究。特别是五、六年级教材增加Grammar time 板块后,教学过程大多为“通过复述 Story time 板块故事——引出 Grammar time板块知识点——利用 Fun time板块练习、巩固知识点”。我认为,综合板块教学之于故事教学最大区别在于教学内容组合的自由度,由此可带给教师更多的教学灵活性。
下面我就传统教学和颠覆教学的板块做一对比:
【案例二】
译林新版《英语》五年级下册 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 (Fun time & Grammar time)
【第一次教学】
Step 1. 回忆课文内容。
Step 2. 复述课文。提供Learning tip: 1. 结合图片进行表达;2.注意现在进行时的运用。
Step 3. 结合复述信息,学生自主探索句子构成的共同点,进行 Grammar time 的教学,教师讲解。
Step 4. 结合 Fun time 板块设计的游戏,开展相对真实的语句表达。
Step 5. 创设情境,拓展表达,学生进行一段话的描述。
【第二次教学】
Step 1. 教 师 介 绍 :“My English name is Ing. I like making friends with some words.Like clean and ing, cleaning.”引导学生复习、朗读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
Step 2. 呈现课文 Saturday morning 部分,学生找一找此部分文本中的动词现在分词(动
词+-ing),并朗读相应句子,教师逐一呈现。
Step 3.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句子中-ing 的另一个“朋友”—be 动词。
Step 4. 学生总结现在进行时的表达规律 am/is/are +动词-ing。
Step 5. 呈 现 Saturday afternoon 图片,学生结合“现在进行时”的表达规律,复述此部分课文。
Step 6. 结合教师儿子的活动视频,学生表达对话:What is he doing? He is …
Step 7. 结合 Fun time 板块设计游戏,开展相对真实的语句表达。
Step 8. 创设情境,拓展表达,学生进行一段话的描述。
从两次教学中明显可以看出,第二次教学将“动词现在分词形式”的复习提至教学的第一环节后,引发了整堂课的质变。前者板块间泾渭分明,教学步骤有条不紊,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学偏重于“教”。后者前 5 个步骤的教学环节相互糅合,文本复述和语法知识循环呈现,语法规则取之于文本,又用之于文本;呈现方式层次清晰、丰富,充满儿童味;通过游戏化的“找朋友”,分别为“-ing”找到两位搭档—be 动词和动词,再结合文本故事,感知并运用现在进行时;这是一个“体验—总结—运用”的过程,关注儿童立场,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资源得到有效运用,突出了学生的“学”。
“颠覆”教材年级编排,降低学习难度
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后巩固的学习习惯,对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英语学习信心等会产生一定影响。长此以往,这样的学习状态往往会使学生陷入消极被动的学习中。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和与同行们的交流发现,教材中一些具有生活性的知识点,例如月份、日期、天气等,都安排在某一个单元或两个单元中,学生需集中学习这些知识。但由于前无预习、后无巩固,使得他们无法及时消化与运用,教学过程非常艰难。
我认为,针对此类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我们可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将其前置,从而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接触和消化。
【案例三】
我在本学年任教四年级,开学初,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认为他们有足够精力与能力摄取现用教材外的知识。因此,笔者选择四年级下册出现的星期几、天气,五年级中出现的序数词、月份、日期等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提前教学,并形成三句话的表达。为此,制订了以下计划:
第一阶段:渗透月份的英语表达,学生能表述 “It’s in September.”在后续教学中,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月教学 October,November 等。
第二阶段:渗透序数词及日期的英语表达,学生能表述“It’s the … of September.”。随着时间推移,学生逐步学会序数词表达。
第三阶段:渗透天气类单词。学生能结合日期表达,完成两句话的表述:“It’s the... of... It’s...(天气)”
第四阶段:渗透“星期几”单词。学生能结合上述句型,形成三句话的表述:It’s … (星期几).It’s the... of... It’s... (天气)
案例中序数词、日期、天气、月份、星期几等知识点出现于四、五年级不同的教材中。根据以往经验,教师通常会从前往后,依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教学。学生一般只有5课时来学习这些单词,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习、掌握、运用上述知识点,效果并不理想。
而我将各知识点被无形的分散于每一天的学习中,学生能在周而复始中反复表述Mondey/Tuesday和日期等词汇,不断运用sunny/windy等气候类单词,在逐月更替中,学习September/October等月份类单词。充分的学习时间,有效降低了短时间内学习、巩固的枯燥感,减轻了学生今后的学习负担。
通过这几次大胆的尝试,我明白了虽然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指引,但不是“绝对权威”,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一味地“教教材”。而是要在学期前,“泛读”教材,了解自己任教年级教材各单元主题,相互联系,对整套教材的内容体系了然于心;“精读”教材,把握单元重难点,明确教学中板块安排等,结合学情,合理、大胆地“颠覆”教材,巧妙地“用教材”,让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乐趣,让教学效率最佳化。
【本文整理自作者文章《因『材』施教——『颠覆』运用教材的尝试》,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处理。】
·END·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一键下单!